二世官志
報章導讀
尋根之旅A1
劉氏總譜

第9屆劉邦文化節
韓國江陵劉氏祭祖
劉氏源流
彭城置郡沿革
芝山衍派
劉氏昭穆
劉氏入閩
劉氏大漢堂各派
三祖遺訓
芝山衍派世系表
芝山派後裔分佈
劉氏著名堂號
劉氏郡望介紹
各地開基祖
西港鄉村落介紹
學甲鎮歷史
台灣多元歷史輯
台灣舊地名
閩台堂號趣聞多
南靖版寮劉氏
海澄劉氏
同安充龍劉氏
劉唐杜侯范金氏
劉姓皇帝震撼版
劉 、留 姓 氏
豐縣漢皇祖陵祭文
由族譜來尋根
祖籍姓氏民俗
姓氏堂號對照

本站引用或轉貼 轉載文章 圖片等等 非營利純屬參考 如有侵權 請來信告知 自當快速撤下 非常感謝。
相關資料:
 

               劉 氏 郡 望 介 紹

 

    為了便於劉姓族人尋根和了解劉姓發展的歷史,現將歷史上劉姓曾擁有過的郡望及其代表人物開列如下(其中,各郡設置的材料來自魏嵩山先生《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而郡望資料則參考《元和姓纂》及今人徐桂福《劉氏溯源》等書)。

 

1. 彭城郡

彭城郡原為西漢的楚國。漢宣帝地節元年(69)以楚國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縣(今江蘇徐州市)。黃龍元年(49)復名楚國。東漢章和二年(88)又改為彭城國。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復為          彭城郡。隋開皇(581---600)初廢郡,大業三年(607)復置。唐武德四年(621)又改為徐州,天寶元年 (742)名彭城郡。乾元元年(758)復為徐州。
    歷史上的"彭城郡",其統轄圍大致包括今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沛縣東南部及邳縣西北部,安徽灘溪縣東部及山東微山縣一帶。

彭城郡與沛郡在地域圍上有部分重疊。
    因劉邦祖籍豐縣,起家於沛縣,而豐縣和沛縣後來都屬彭城郡,所以天下劉氏莫不以彭城為自己的祖籍,而稱為彭城劉氏。彭城也就歷來都被視為劉姓的正宗郡望,宋代以後更成為天下劉姓的統一郡望。

    西漢初,漢高祖劉邦邦的小弟劉交受封為楚王,史稱楚元王;後來,漢宣帝劉詢又封皇子劉囂楚王,史稱楚孝王。因此,彭城劉氏也就分為兩個主要支派:一是楚元王劉交派;一是楚孝王劉囂派。 
    
彭城劉氏之稱又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彭城劉氏就是漢家劉氏甚至天下的代稱。狹義的"彭城劉氏"僅指則僅指劉交和劉囂的後裔。

 

2. 沛郡

沛郡也稱"沛國郡",始建於漢初。西漢建立後,漢高祖劉邦將家鄉泗水郡改為沛郡,治所在相縣(今安徽濉溪縣西北)。王莽改為吾符郡,東漢改為沛國。三國魏移治沛縣(今江蘇沛縣)。西晉還舊治,後復為郡,又移治沛縣。南朝宋移治蕭縣(今安徽蕭縣西北)。北齊時廢。
    早期沛郡所轄圍,包括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東,河南夏邑、永城和江蘇省沛縣、豐縣等地。東漢以後的沛郡,所轄地域大為縮小,而且郡治屢有遷移。不過,作為劉姓郡望意義上的沛郡,主要是指西漢時的沛郡。
    沛郡劉氏望族多出自西漢皇族楚元王劉交之後。如淮南王劉安,就是沛郡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劉向,居沛縣。三國魏揚州刺史劉馥、晉代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晉代名將劉毅(齊悼惠王劉肥之後)、丹陽令劉恢等,都出自沛郡。他們的子孫後代在南北朝有多人做官,因而沛郡劉氏在當時成為江南大族。

《元和姓纂》記載,沛郡相縣劉氏是楚元王劉交小兒子棘陽侯劉調之後。這支家族在晉代有荊州刺史劉翁叔,生子劉弘,任晉光祿卿、丹陽尹。劉弘之子劉琰,字真長。劉琰之孫劉□,朝著名學者,人稱"文范先生"。劉□五代孫劉顯,生二子:劉□、劉臻。劉□玄孫劉濟,唐朝中書舍人。劉濟之孫劉伯華,官任工部郎中,生子劉頌、劉莖、劉袞。劉頌,唐朝左補缺;劉袞,檢校郎中;劉臻,隋朝時任儀同,封鐃陽公。劉臻之子劉翁彥,金部郎中。

沛郡劉氏另一有支出自東漢時皇族。劉秀之子劉輔為沛王,其後代世居沛地成為大族。   

 

3弘農郡

    "弘農郡"始建於西漢元鼎四年(119),治所在弘農縣(今河南靈寶縣東北函谷關城)。王莽改名右扶風。東漢初復名弘農郡,末年避靈帝名諱改名桓農郡。三國魏復名弘農郡。十六國前秦移治陝縣(今河南陝縣)。北魏又改恆農郡。北周明帝又改西恆農郡為弘農郡,還治弘農縣(即故函谷關城)。隋開皇初廢,大業初復置,移治今靈寶縣;義寧元年(617)又移治陝縣。唐武德初廢。
據《元和姓纂》,弘農劉氏大族出西漢皇族,是漢高祖的哥哥代王劉喜的後裔。代王後裔到東漢時有劉琦,官任司徒,始遷居弘農。劉琦之子劉寬,漢恆帝時任南陽太守,累官至太尉,封逢鄉侯。其後裔劉隆仕南朝宋為馮翊守,後避居汝穎。劉隆的後代歷南北朝到隋唐,世代有人為官,成為當時最顯赫的家族之一。唐朝時,弘農劉氏有劉元立,任商州刺史。又有劉欽忠,鄧州刺史。他的孫子劉長卿,任工部員外郎。

 

4.河間郡

    "河間郡"始建於西漢高祖時,到文帝二年(178)又改為河間國,治所在樂成縣(今河北獻縣東南)。此後或為郡,或為國。隋開皇初廢,大業初及唐天寶、至德問又改瀛州為河間郡,治所在河間縣(今河北河間市)。早期河間郡的統轄圍,約相當於今河北獻縣、交河、阜城、武強一帶。
    河間劉氏同樣也出自漢皇族,又分為兩支。一支是西景帝之子河間獻王劉德的後裔。另一支則是東漢章帝之子河間孝王劉開的後裔。
    河間劉氏在歷史上名人輩出,如唐代著名宰相劉仁軌所在的尉氏劉氏,就是河間劉氏的分支。唐朝時期,河間劉氏還產生了一位著名的詩人劉長卿。此外,如金代著名醫學家劉完素,南宋時偽齊皇帝劉豫等,都是河間人。

5.中山郡

    "中山郡"始建於漢高祖時,景帝時改為中山國,治所在盧奴縣(今河北定州市盧奴縣),所轄圍相當於今河北定州、安國、唐縣、新樂、無極、滿城、完縣、望都和保定一帶。後或為郡,或為國。隋開皇初廢。
    西漢時,漢景帝封兒子劉勝為中山王,史稱中山靖王,蜀漢劉備家族,就是中山劉氏之後。今日絕大部分中山劉氏都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另外東漢初,光武帝劉秀封第五子劉焉為中山王。但後世中山劉氏中,至今尚未發現有自稱是中山王劉焉後裔的。
    唐朝時,中山郡劉氏在當地就已經衰落。宋元以後,隨著源出中山的客家劉氏(開七公後裔)的崛起,中山郡也重新在劉氏宗族中揚名起來。

 

6

    ""本為國,始建於西漢高帝五年(前202年),此之前叫碭郡,治所在今河南商丘,下轄8縣其圍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權及安徽碭山、山東曹縣諸地。三國魏時始改為樑郡,移治下邑(今碭山)。北魏還故治,隋開皇初廢。
    郡劉氏有兩支:一支出自西漢文帝之子劉武。劉武於文帝二年受封為王(即孝王),都大(今河南開封),因其地卑濕,徙治睢陽(今商丘)。他的後代顯貴者眾多,遂衍為大族。
    郡劉氏另一支為東漢明帝次子節王劉暢之後。劉暢後裔劉海遊,於北魏時任南兗州刺史,其後代至隋唐有多人為官,十分顯赫。如劉海五代孫劉寂,任興州刺史。

 

7.頓丘郡

    "頓丘郡"始建於西晉泰始二年(公元266年)置,治所在頓丘(今河南清豐西南),下領4縣,轄境相當於今河南清豐、濮陽、內黃、南樂、范縣等地。北齊廢。
    據鄭樵《通志﹒氏族略》,頓丘劉氏出自匈奴族劉氏之後。

 

8.南陽郡

    戰國時秦始建"南陽郡",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漢代轄26縣,包括今河南葉縣、魯山及南陽大部、湖北棗陽、鄖縣等地。後逐漸縮小。隋朝大業年間及唐天寶、至德時,曾改鄧州為南陽郡。
    南陽劉氏出自西漢長沙定王劉發,為長沙劉氏的北派分支。劉發是景帝之子,封長沙王。後裔有很大一部分北遷河南南陽一帶,其中一支更發展為東漢皇族。

 

 

9.東平郡

    西漢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改大河郡為東平國,治所在無鹽(今山東東平)。轄7縣,包括今山東濟寧、東平、汶上、樑山等地。南朝宋改為郡,北齊廢。
    東平劉氏出自漢皇族,有很多支派。漢宣帝第四子劉宇受封為東平王,其後又有成陽共王劉喜之子劉慶封東平侯。後漢皇子劉蒼也被封為東平王。他們的後代形成東平劉氏各支,為當地豪強。漢桓帝時,東平寧陽人劉樑聚眾講學,影響很廣。漢末劉楨,為建安七子之一,系東平劉氏後裔。明代著名水利家兵部尚書劉大夏家族,也自稱東平劉氏之後。

 

10.高平郡

    晉泰始元年(公元265年),改山陽郡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東巨野),轄7縣,統轄圍包括今山東巨野、金鄉、嘉祥、兗州、魚台、鄒縣等地。
    高平劉氏出自魯恭王劉餘。劉餘為漢景帝第五子,立為淮陽王,後徙封於魯。他的兒子劉驕封郁桹侯,徙居高平。劉驕九代孫劉表,字景升,漢末任荊州刺史。

 

11.東莞郡

    東漢末建安初年,分琅邪郡、齊郡置"東莞郡",治所在今山東沂水縣東北,領8縣。轄境相當於今山東臨朐、沂水、蒙陽、沂源等地。
    東莞劉氏為西漢齊悼王劉肥之後。劉肥生城陽景王劉章,傳國九代至劉津,被光武帝劉秀封為平萊侯,徙居東莞。其後裔有劉穆之,徙居京口,仕南朝宋,累官尚書右僕射。還有劉勰,為南朝著名文學評論家,著有《文心雕龍》傳世。

 

12.平原郡

    "平原"始建於西漢高祖時,治所在今山東平原縣西南。轄境相當於今山東平原、陵縣、禹城、齊河、臨邑、商河、惠民、陽信等地。東漢以後,或為國,或為郡。北魏廢。
    平原劉氏支眾多,都出自漢皇族。《元和姓纂》載,漢高祖之子淮南厲王劉長生濟北貞王劉勃。劉勃的兒子劉崇,始遷居平原高唐。其後裔至晉代有劉實,字子真,為劉崇的第11代孫,官任太常,封循陽侯。南朝齊將領劉懷珍,為漢景帝之子膠東唐王劉寄後裔。劉寄傳國五代,至後漢有劉暹,居平原,至唐而絕。平原劉氏名人還有南朝學者劉峻,在東陽紫巖山講學,從學者無數。
    另外,後漢和帝長子劉勝曾封平原王(懷王),其後襲封者甚多,如樂安壽王之子劉得、河間孝王之子劉翼等,均封原平王。

 

13、廣陵郡

    廣陵國始建於西漢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治所在廣陵(今江蘇揚州)。轄境包括今江蘇省揚州、儀征、高郵、寶應、金湖等地。
    廣陵劉氏出自西漢皇族,是漢武帝的第4個兒廣陵厲王劉胥的後裔。
    劉胥在漢宣帝時受封為廣陵王,劉胥的4個兒子均封侯。後劉胥圖謀不軌,賜死,諸子廢為庶人。元帝時又立胥子劉霸為廣陵王(孝王),傳國至王莽時絕。劉胥的子孫世居廣陵,形成大族。東漢時有劉胥第6代孫劉貺,官任司徒。又有劉辯,任清河太守。劉辯之子劉瑜,桓帝時官拜議郎。桓帝死時,他與大將軍竇武謀誅殺宦官,失敗身死。晉代劉頌,官至廷尉、吏部尚書,其家世居廣陵,為名族。當時同郡有四大姓:雷、蔣、彀、魯,均在劉姓之下,時人為之語雲:"雷、蔣、彀、魯,劉最為祖。

 

14.臨淮郡

    "臨淮郡"始建於漢武帝時,治所在徐縣(今江蘇泗洪南),領29縣,轄境包括屬於今江蘇和安徽的睢寧、嘉山、盱眙、天長、洪澤、淮安、阜寧、建湖、鹽城、興化、東台、海安、泰縣及泰州、靖江等地。 
    
臨淮劉氏出自東漢光武帝之子廣陵思王劉荊。劉荊的兒子劉平封俞鄉侯。平子劉彪襲爵,彪孫劉熙,仕魏為尚書郎。熙子劉述,任東平太守。述子劉建,晉代任永城令,世居臨淮。劉建的兒子劉會,官琅邪內史,跟隨晉元帝渡江,居丹陽。其子孫仕宋,至樑末又徙居晉陵(今常州)。唐代著名的晉陵劉氏,就是臨淮劉氏分支。其代表人物,劉子翼,著作佐郎,他的兒子劉之,事武則天為宰相。

 

15.琅邪郡

    "琅邪郡"始建於秦朝,治所在今山東膠南縣琅邪台西北。西漢因之,移治東武(今山東諸城境),轄51縣,包括今山東半島東南部的海陽、即墨、嶗山、膠縣、膠南、沂水、營南、日照、五蓮、贛榆(屬江蘇)及青島等地。東漢改為琅邪國,移治開陽(今臨沂北)。唐朝乾元初廢。
    琅邪劉氏有兩支,一支出自西漢皇族,是漢高祖庶長子齊王劉肥的後裔。劉肥之子劉章,封城陽王。劉章七世孫封臨沂縣慈鄉侯,子孫因家於此,後為琅邪大族。晉有劉超,是西漢齊王劉肥的後裔。劉超的父親劉和,為琅邪國上軍將軍。劉超初任琅邪國記室掾,隨晉元帝渡江後封零陵伯,官至左衛將軍,為蘇峻所害。

    另一支琅邪劉氏出自東漢皇族,是東漢光武帝劉秀之子琅邪王劉京後裔。漢桓帝時有琅邪人劉猛,官至宗正。

 

16.蘭陵郡

    "蘭陵郡"始建於東晉,是從原東海郡中分出來的,治所在丞縣(今山東棗莊嶧城鎮),下領5縣。轄境包括今山東棗莊、滕縣等地。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
    蘭陵劉氏出自西漢皇族,是漢武帝之孫、廣陵孝王之子蘭陵侯劉宜的後裔。劉宜在漢宣帝時受封為蘭陵王,至於莽時絕封,其後裔為蘭陵劉氏主脈。

 

17.東海郡

    "東海郡"始建於漢初,是由原郯郡改置,治所在郯縣(今山東郯城北),下轄37縣。轄境相當於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邳州以東和宿遷、灌南以北地區。
    東海劉氏出自東漢皇族,是東漢光武帝劉秀長子東海恭王劉強的後裔。劉強是劉秀長子,郭皇後所生,本立為皇太子。郭後被廢後,劉強貶封為東海王。其後裔嗣王封侯者甚眾,遂衍大族。漢代末年,有東海郯人劉虞,出任幽州刺史,累官至太尉,封容丘侯。後與公孫瓚不和,為其所害。

 

18.丹陽郡

    "丹陽郡"始建於西漢元狩二年(前121年),是由原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轄17縣。轄境相當於今安徽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天目山脈以西、浙江新安江支流武強溪以此地區。三國吳移治今南京,以後轄區縮小。
    丹陽劉氏出自西漢皇族,是漢景帝之孫、江都王劉非之子丹陽侯劉敢的後裔。丹陽劉氏在唐代有劉鄴,字漢藩,任懿宗、僖宗朝宰相。他的父親劉三復,官刑部侍郎,世居句容。

 

19.宣城郡

    "宣城郡"始建於晉代,是從原丹陽郡中分出來的,治所在宛陵縣(今安徽宣城),轄11縣。轄境包括今繁昌、南陵、青陽、池州、石台、太平、涇縣、寧國、廣德等地。
    宣城劉氏淵源失考。宋代有劉琦,字公玉,博學強覽,立志峻潔。歷任都官員外郎、歙州通判、侍御史。清代有劉南英,字宇千,詩人。尤精琴理,著有《琴學集成》。

 

20.南郡

    "南郡"始建於戰國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漢因之。治所在郢(今湖北荊州),下轄18縣。轄境包括今荊州、宜昌、宜城、南漳、荊門、華容、遠安、當陽第、秭歸、巴東、恩施、利川、宣恩、枝江等地。隋開皇初廢。
    據《元和姓纂》,南郡劉氏出自西漢皇族,是漢武帝的兒子代王劉參曾孫代王劉義的後裔。南朝宋時有劉凝之,其父劉期公官衡陽太守,家於枝江為大族。劉凝之慕老萊子、嚴子陵為人,性好山水,攜妻子泛遊江湖,隱居衡山,終身不仕。

 

21.高陽郡

    "高陽郡"始建於東漢桓帝時,西晉時設高陽國,治所在博陸(今河北蠡縣南)。轄4縣。轄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陽、博野、蠡縣等地。隋開皇初廢。
    高陽劉氏出自西漢皇族,是淮陽憲王之子高陽侯劉並的後裔。劉並在漢平帝時受封為高陽侯,王莽篡漢時免爵。其後裔散居高陽各處,為大族。 

 

22.高密郡

    高密最初為封國,始建於西漢宣帝時,是由膠西國改置為高密國,治所在今山東高密,轄境包括今膠縣和濰坊一帶。
    據《元和姓纂》載,高密劉氏出自西漢皇族,是城陽共王劉章的後裔。劉章"傳國八代,後分城陽置高密,遂為郡人。

 

23.竟陵郡

    "竟陵郡"始建於西晉元康九年(公元299年),是由江夏郡分置的,治所在石城(今湖北鐘祥)。轄境包括今鐘祥、天門、京山、潛山、沔陽等地。齊以後轄境漸小,治所屢更,北魏改名石城。
    竟陵劉氏出自西漢皇族,是魯恭王劉餘的後裔。《元和姓纂》記載,"魯恭王餘裔孫章帝封為竟陵侯,因家焉。"後漢有劉焉,為魯恭王後裔,世居竟陵(今潛江西北)。其子劉璋,漢末為益州牧,後降劉備。

 

24.長沙郡

    "長沙郡"始建於楚國,漢初改為長沙國。治所在臨湘(今湖南長沙市),轄境包括今湖南省大部、廣西小部,廣東連縣、英德和江西一部分。東漢改為郡,隋初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年間曾改潭州為長沙郡。
    長沙劉氏出自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劉發後裔封王侯者甚眾,分居湘鄂各處,形成大族。

 

25.河南郡

    "河南郡"始建於西漢高帝二年(前205年),是由原秦三川郡改置,治所在今洛陽東北,轄22縣。轄境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以南、洛水、伊水下遊,雙洎河、賈魯河上遊地區及今黃河以北原陽縣。其後漸小,隋初廢。
    河南劉氏主支出自匈奴族。東漢匈奴左賢王去卑裔孫劉庫仁,字沒根,後魏時任南部大人、凌江將軍。其弟劉眷,生羅辰,任定州刺史。其後又居遼東襄平,隨魏孝文帝徙洛陽。羅辰後裔有劉崇望,唐昭宗時任宰相。其後至宋朝有劉溫叟,官御史中丞,兼判吏部,有清操。

 

26.廣平郡

    "廣平郡"始建於西漢景帝時,是由邯鄲郡分置,治所在廣平(今河北雞澤東南)。轄境相當今河北任縣、南和、雞澤、曲周、永年及平鄉西北、肥鄉東北一部分地。後改為廣平國。東漢廢入巨鹿郡。三國魏復置廣平郡,轄境擴大。隋開皇初廢。 
    
廣平劉氏出自西漢皇族,是漢景帝之子趙王劉彭祖之後。彭祖之子劉蒼封廣平陰城侯。劉蒼死,嗣子有罪不得立,遂居廣平肥鄉。劉蒼後代到唐朝出了三位宰相,即劉祥道及其子劉景先,為高宗祖;劉從一為德宗相。其族還有多人在朝中做官,貴盛一時。

 

27.范陽郡

    "范陽郡"始建於三國魏黃初七年,是由原涿郡改置,治所在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隨開皇初廢。
    范陽劉氏來自西漢皇族,是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的後裔。據《元和姓纂》記載,長沙定王劉發傳國7代後,有支庶遷居范陽郡。東漢時,有司徒劉壽。

 

28.東萊郡

    "東萊郡"始建於西漢高祖時,治所在掖縣(今山東萊州市),東漢時移治黃縣(今山東龍口市東)。後改為國,唐朝時曾改為萊州。
    東萊劉氏來自西漢皇族,是城陽景王劉章的後裔。《元和姓纂》記載,城陽景王劉章第十(原誤作七)代孫文王劉悝庶子別封為掖侯,他的後裔因居於東萊,後發展為該郡大族。唐朝吏部侍朗劉彤,就自稱為其後裔。

 

29.陳留郡

    "陳留郡"始建於漢武帝元狩元年,治所在陳留縣(今河南省開封東南陳留城)。隋開皇初廢。
    陳留劉氏失考。《元和姓纂》列其為劉姓26個舊郡望之一。

 

30.濟陰郡

    "濟陰郡"始建於西漢武帝建元三年,是由濟陰國改置,治所在定陶縣(今山東省定陶縣西北)。
    濟陰劉氏興起於唐朝,淵源失考。在唐代有劉晏,官任左僕射,封彭城郡公。劉晏的兒子二子:劉執經,吏部郎中;次子劉宗經,國子祭酒。

 

31.京兆郡

    "京兆郡"原本為京兆尹,始建於西漢太初元年,三國魏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西安)。
    京兆劉氏興起於隋唐朝,其淵源一說來自蜀漢劉氏,一說來自楚元王劉交之後。待考。隋代有劉猛,官任通州刺史。劉猛之孫劉弘基,唐初開國功臣之一,任右驍衛大將軍、太僕卿,封夔國公。其子孫在唐朝多人做大官,家族盛極一時。

 

31.廬陵郡

    "廬陵郡"始建於東漢興平元年,治所在廬陵縣(今江西吉安市西南)。唐朝時又改為吉州。
    廬陵劉氏出自西漢皇族,是長沙王劉發的後裔。《元和姓纂》記載,長沙定王之子劉倉,封安成侯,世居今江西吉安。劉倉後裔非常興旺發達,蔚為廬陵望族。樑朝時有安成內史劉元偃,世代居信吉州,自稱為劉倉後裔。唐代有行昌,左司員外郎。他的孫子劉淑,任殿中御史。

 

32.南康郡

    "南康郡"始建於西晉太康三年,治所在雩都縣(今江西於都縣東北)。唐朝時又改為虔州。
    南康劉氏出自西漢皇族,是楚元王劉交的後裔。據《元和姓纂》記載,楚元王劉交第6代孫劉延壽的裔孫劉始居南康。劉的第6代孫劉惠騫,南朝蕭時任同州刺史。劉惠騫的孫子劉悔陵,唐朝時任少府監。宋元以後,南康劉氏更加興盛。

 

33.東郡

    "東郡"始建於秦始皇五年,漢代因之,治所在濮陽縣(今河南濮陽縣西南)。
    據《元和姓纂》記載,東郡劉氏出自匈奴,是匈奴劉去卑的後裔。北魏時劉庫仁弟弟劉羅辰封征東將軍永安公。劉羅辰第7代孫劉政會的兒子劉奇,唐時任吏部侍郎。劉奇的兒子劉超,任河南少尹;劉微,任吳郡太守、江南採訪;劉循,金吾將軍。劉政會次子劉元象,主客郎;劉元育,易州刺史。東郡劉氏在唐朝多人做官

網址:www.ldk.org.tw,最佳瀏灠解析度:800*600以上 ,台灣劉氏登魁公派下親族會版權所有。

 

關於我們

古墓 宗祠 宗祠 會務 資料 相關網站 留言 資料 宗祠 古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