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世官志
報章導讀
尋根之旅A1
劉氏總譜

第9屆劉邦文化節
韓國江陵劉氏祭祖
劉氏源流
彭城置郡沿革
芝山衍派
劉氏昭穆
劉氏入閩
劉氏大漢堂各派
三祖遺訓
芝山衍派世系表
芝山派後裔分佈
劉氏著名堂號
劉氏郡望介紹
各地開基祖
西港鄉村落介紹
學甲鎮歷史
台灣多元歷史輯
台灣舊地名
閩台堂號趣聞多
南靖版寮劉氏
海澄劉氏
同安充龍劉氏
劉唐杜侯范金氏
劉姓皇帝震撼版
劉 、留 姓 氏
豐縣漢皇祖陵祭文
由族譜來尋根
祖籍姓氏民俗
姓氏堂號對照

本站引用或轉貼 轉載文章 圖片等等 非營利純屬參考 如有侵權 請來信告知 自當快速撤下 非常感謝。
相關資料:

同 安 充 龍 劉 氏

同 安 充 龍 社 二 正 公 系 修 族 譜 序
渡臺祖二正公於明永曆十八年(西元1664年)由祖居地--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十九都積善里白崑陽堡充龍社(現改福建省漳州市龍海縣角美鎮金山村充龍社)攜眷渡海來台,定居於鳳山縣文賢里月眉池廓邊庄(今之高雄縣湖內鄉文賢村),迄今三百二十餘年。
二正公與元配林氏靜肅育有三子。
1. 長子燦公(長房)定居於湖內鄉文賢村,為文賢開基祖。
2. 次子蔭公(二房)率子敬卿公遷居於本縣梓官鄉茄苳坑--赤崁,為茄苳坑赤崁之開基祖。
3. 三子愛公(三房)與克端公(乞公)安居湖內鄉海埔(劉家村)為劉家村開基祖。
我劉氏二正公系,為高雄縣唯一自大陸來台,三百多年一脈相傳之家族,也是本省極少數一脈相傳之宗族。後來由於遷徙而分散,歷經十數代,將近三百年,互不往來,年代久遠,疏如路人。至今尚無機會,尋根謁祖。為此余日夜苦思,但願有日能達心願。民國七十一年十月廿五日農曆壬戌年九月初九日(西元1982年)吾敬卿公系宗親會成立,每年祭祖一次,輪流在赤崁、茄苳坑舉辦,同時並召開宗親大會。及至第五次大會,會中余提議敬卿公系族譜應予重修案。經在場宗親一致贊成,但為求充實族譜內容,應該到湖內鄉渡台祖二正公來台定居之祖地尋根。
民國七十六(西元1987)年十月(農曆丁卯年八月廿三日),本會推派尊老、倉雄、通雄、順隆與余等五人前往湖內鄉。先訪劉家村(海埔)當地宗親,文六、老亭、進傳與我等,同往文賢村劉家祖廳,拜訪燦公系宗親。朝老、進利等六、七位宗親,在祖廳門口,熱誠歡迎,親切招待,三家族人在此聯歡聚首。
因遷徙而分散,三百餘年,互不往來,今日歡聚一堂,彼此寒喧,場面熱烈至為感人。隨即焚香敬拜供奉在祖廳有三百餘年「基賢公二正公之父渡台祖二正公考妣之神位」。參拜後並拜閱神主,內容如祖籍等記載甚詳。
三百多年來,台灣雖然經過無數次戰亂。
一. 鄭氏治台,自明永曆十五年(西元1661年)至清康熙廿二年(西元1683年),共統治廿二年。
二. 滿清治台,自清康熙廿二年(西元1683年)至清光緒廿一年(西元1895年),共統治二百一十二年。
三. 日本據台,自日本明治廿八年(西元1895)至中華民國卅四年(西元1945年),共統治五十年。
四. 台灣光復民國卅四年(西元1945年)。
吾祖先--基賢公(二正公之父),渡台祖二正公之神主。經文賢燦祖系宗親悉心維護,能得完整無缺,保存至今,留給後代子孫奉祀,為吾劉家傳家至寶,其護祖偉大精神,堪為敬佩。
民國七十六(西元1987)年十月廿五日(農曆丁卯年九月初三日)敬卿公系宗親在茄苳坑舉行祭祖大典。祭祖前一天,恰巧琳恩颱風侵襲本省南部地區,幸好風勢不大,但雨量卻不小。祭祖當日早上,湖內鄉文賢村燦祖系及劉家村(海埔)克端公系宗親,一行三十餘位,於風雨交加中光臨參加祭祖,真是風雨見真情,此情此景,令人難以忘懷。
自今而後,三家子孫相約,每逢祭祖,互相推派宗親參加,如同三百餘年前同一家大團圓,意義深長。如今為能達成尋根謁祖之宿願,而沾沾自喜,然不敢居功。
深感祖德有以致也。
古人云:
若世系不紊,雖千年如一日,散九州如居一室。
又云:
吾族甚眾,與吾雖有親疏之別,然自吾祖視之,均是子孫,固無親疏也。
高雄縣劉姓二正公系族譜編修委員會
主任委員 十世孫 日昇 拜誌
中華民國七十八年 五 月 八 日


同 安 充 龍 社 修 族 譜 序
族之有譜,蓋所以明世系而存親疏,知孝悌以及於親鄰利群者也,夫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故欲明我身所由來,非有族譜以紀之,則世湮年遠,難以徵往紹來之。世傳始祖侍郎公諱源湧,南京彭城人,雅量高致,勤學嗜讀,家居月港,秉性曠達,好覽山川形勝,偶見莊江,田地豐饒,風景幽美,遂遷居鼎美,後拜官從仕,欽賜走馬穿標文圃山、龍門山、暨至新安山、後山、美斯時也,家既饒裕,生聚也多,文人繼起,皆彬彬濟濟之士也,源湧公五世孫名標,號彭士,力學以成,官拜禮部,貞忠表世,生三子,長君和、次君玉、三君佐,均穎異好學,夙露頭角,惜未成窗,彭士公遽然先逝,彭士公之母王氏誡之曰,差予小子,汝其克繼父志,勤求功名,是為孝矣,于是君和公兄弟三人,淬勵修業,俱得進士第,而君和公,為皇上所寵信,官拜宣議郎,凡諸文圃山、龍門山、鼎美山、新安山一帶復為吾祖所有,物業既盛,聲望遠播,各方稱羨,奈天命解運,元祚臨終,皇明崛起,而君和公不忍故王山河一旦廢失,遂與士眾,義霸一方,惟天意早定,祖墓為國師江夏侯所破,師徒撓敗,身櫻重誅,禍延通族,族譜失落,子孫走散,分為三房五戶,其名幾無可查稽,歷經廢興成敗相尋,數傳之後,明朝克齊公伯祖,任漳州教授,與侍郎王孟旋結姻連之好,每觀世系族牒,景仰前勳,子孫深蒙其澤,遂著手重修昭穆,以示後昆,不意明末盜賊又起,譜再失脫,幸以昭穆未紊,族人謹藏,按次序如下云爾:長房居鼎美新安、次房居後浦東橋厝、三房居後山美山南東坑,一戶劉景、一戶劉榮敘、一戶劉釗、一戶劉大後、一戶劉道清。
查我渡台始祖二正公,係充龍社派下,原籍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十九都積善里白崑陽堡充龍社人氏。充龍社始祖錦緊公,建置充龍社,卒於五月初八日,葬於塘源龍文圃山善祠公廟邊,生三子,長理仕、次理仁、三理義。渡台祖矩方公,乳名二正,係基賢公之哲嗣。基賢公生於明萬曆辛卯(西元1591)年,卒於己酉(西元1669)年,妣裕鳳王氏。二正公於康熙年間,偕同妣靜肅林氏,自海氛遷移來台,擇居鳳山縣文賢里月眉池廓邊庄,建基立業。祖妣林氏,生於明崇禎丁丑(西元1637)年九月二日未時,卒於清康熙戊戌(西元1718)年七月十八日,與公合葬在台邑仁和一圖里蓮池潭墘虎仔山腳,坐艮向坤兼寅,辛丑辛未分金,遺三子,長燦、次蔭、三愛,燦公守祖居,即湖內文賢里,蔭公生敬卿公,徙尖山為茄苳坑、赤崁開基祖,愛公生乞公,即係海埔開基祖也。
按本譜係伯祖庠生光殿公,遠渡祖籍,抄錄攜回,經重修者,此間或有缺漏未詳者,深盼子孫賢達善體吾譜意,而篡修之無遺哉。
十 世 孫 老亭 頓首 拜序
中華民國五十一年 壬寅 仲夏
註:1.資料載自新遠東出版社,民國五十一年所出版之「劉氏大族譜」。
2.穿:通也。
3.標:做記號以資識別者。


充 龍 社 地 理 環 境 變 遷 與 世 代 蕃 衍 紀 述
吾社地處文圃山麓,九龍江畔,係九龍江下游沖積平原。山川秀麗,地靈物阜,早期為水路交通要道。設有商店市場。社起名為市頭逐漸演變叫榕頭。(號榕村,因榕樹多而得名)初時寫龍山,後改寫充龍(具體原因待考)。原屬泉州府同安縣積善里十九都白崑陽堡六甲管轄。1957年劃歸龍溪縣轄。1960年,龍溪與海澄兩縣合併改為龍海縣,屬漳州市轄。1993年改為龍海市。
社東與墩尾社相鄰。大路經金山社,下廳社沿大板岸接角美--嵩嶼公路。由嵩嶼過渡乘快艇,五分鐘可達廈門。社距白礁慈濟宮約兩公里。西跟寮東社接壤;南臨九龍江下游;北依羊仔山與後嶺社毗鄰;西北與鴻漸社相望。
龍山之域原有陳、胡、蘇、施、洪、張、劉、余等姓氏在此居住與墾殖。距今千年歷史。原始係一片滄海而逐漸沖積成陸地。為利耕種,先輩沿陳胡溝。(今船埭)棟仔腳河。庵仔前河、門前河、施河、石盤河東圍築海堤岸。(今雖無岸堤痕跡,然尚有殼仔河考究。)再經一段長時間之沖積,先輩又圍築外堤岸。(今叫中岸,則社南之機耕路)此乃雜姓居住時為擴大耕地面積而為之。(今船埭、埭仔溝,外面河、大河、四角河、雙圈河,門前洋、腳尾河南之田園等)。
石盤頂:原係一大石盤,形似烏龜,面積約八畝,可作晒榖場。相傳以前此大石龜曾化雲游於滸茂洲(今紫泥)採食稻穀,雲飄至之田地,稻穀成白穗。後被其請地理師所敗而失去靈氣。
該石盤早期臨海,乃船舶停靠之處,漁民棲息補網之所,為鄰近村落交通之要道。1969年間被駐紮於紫泥圍墾部隊開採,將石料運往駐地建營房,築海堤等。致使該大石盤被毀。變成今畜水養魚之池塘。現池四周尚有石遺跡可考證。
大陸充龍 葉延義
西元一九九八年


大 陸 尋 訪 祖 先 宗 祠 紀 聞
不才平得生于公元一九三九(劉家村一三九號),1961年旅居高雄,1967旅居台北,1979旅居菲律賓馬尼拉,1983至今移居大陸,熱衷慎終追遠,在大陸的這段時間曾經尋訪祖先宗祠共六次,今簡述于下:
第一次:移居大陸之前曾向宗兄劉老亭,了解祖先在大陸祖籍地是泉州府同安縣十八或十九都積善里白崑陽堡充龍社,於是在1983年底,到同安一帶查訪,未找到積善里白崑陽堡充龍社。
第二次:1984年到泉州河市,馬甲一帶也查不到上址。
第三次:1984年到南安、泉州、同安、廈門等地的政府部門也未查出。
第四次:1984年到南安梅山,查有一處重建的劉氏宗祠,古早遺留的族譜23本非常完整,但並非積善里白崑陽堡充龍社。
第五次:因我從1983年移居大陸後,在福建、江蘇、安徽一帶經辦商建廠,也考察過全國三十省,到1996年初才回來台灣省親,適逢家鄉劉家村籌建劉氏宗祠,重印族譜,經與劉家村劉水詠、劉木賢、劉安吾等宗親面商討研究後,于同年五月入境大陸,即到福建省龍海市角美鎮金山村充龍社實地查訪,但因文革時代的破壞,墓牌、神主等資料全無,族譜因屋漏,雨水浸濕損失,只剩二只空箱。由幾位老人口述,得到一些不完整的資料。
第六次:同年七月我又回台,適逢渡台始祖二正公祖系的長房文賢廍邊、二房梓官赤崁茄苳坑、三房海埔劉家共同編修族譜,全體有關人員在廍邊集會研討,我也參加,一致通過決議,再次委任我到大陸充龍社,徹底查訪二正公以前上輩的譜系,以及充龍社始祖錦緊公,葬於塘源瀧文圃山善祠公廟邊之情況等等。我于七月二十四日與我胞妹劉月娥一同入境大陸,搭飛機直飛安徽合肥未經福建,如果要專程到充龍社去,還要坐火車二天二夜,於是我想就等候再次回台時順路去充龍社,就這樣延誤了半年多時間,實在對不起諸位宗親,跪懇諸位前賢寬恕是幸,今將這次查訪經過細述于下(這次查訪包括坐車時間將近一星期,比較細緻,並帶回照片、錄音帶、錄影帶及碑拓等等資料):
首先到達角美鎮政府,找華僑聯誼會鄭女士,租車前往充龍社,直到葉氏宗祠找葉延義親(因充龍社葉氏人口興旺,葉劉聯婚甚多,二家同社,因緣密切,湖內葉厝村也有充龍街,足以證明與充龍社葉氏祖先有關,為此充龍與劉、葉兩姓互稱為賢親),找到葉賢親後,鄭女士即回角美,我決定留下來非查到底不離去,他們即時通知當地劉姓、葉姓數位代表人出來,我表示來意,數位劉姓代表即時通知各戶,派出代表來參加開會共同討論,當天晚上並由葉延義賢親及數位宗親陪我去訪村長,村長第二天並用擴音器向全村廣播,凡有見到劉氏墓碑或有關資料下落,請即時交出來或提供信息的,將給予獎賞,但未有效果。
我從年老宗親的口述中得知充龍社,是由附近的塘源社劉姓分居來的,塘源社現在屬於錦宅村管區內,塘源社有文圃山、善祠公廟等資料,而根據台灣資料充龍社始祖錦緊公,建置充龍社,卒於五月初八日,葬於唐源瀧文圃山善祠公廟邊……等,有點吻合,於是我請宗親亞成即時用機車載我到塘源社,果有一劉氏家廟,並找到劉文盤83歲了解詳情。因文革時將所有族譜及神主全部燒掉,但他的父輩祖輩告訴他,劉氏字輩分為積、善、傳、家、文、元、淵、泰(音),他父親是「家」字輩份為21代,他是「文」字輩份為22代。塘源社的祖先是由龍溪府海澄縣(現改為龍海市海澄鎮)「內劉社」來的(海澄有分內劉和外劉兩社),他又說父親在世時告訴他,廈門鼓浪嶼在60年前,有個劉德創建劉氏宗祠,因祖先也是塘源社去的,要他們參與,而塘源社因無資金,於是就沒有參與。當天晚上已天黑,因此我未上文圃山,回充龍社利用晚上再與宗親們細談,並訪村長,第二天早上5點多起床後即到祖厝、保生大帝廟(龍山宮)、上帝公廟、石礦等處錄影、照相,之後我坐車到嵩嶼,乘座飛船往廈門,輪渡到鼓浪嶼,尋找劉氏宗祠,經問過30多位老人並無劉氏宗祠,又到區政府找統戰部對台辦公室也是沒有找到,我隨即回廈門轉乘飛船趕到海澄鎮,到達鎮政府,最初找到年青人,一問三不知,最後找到年長者,才告訴我海澄「內劉」宗祠,在前幾年由台灣彰化等地劉氏宗親組團來認祖後,修復一新,於是我搭車找到「內劉社」。
內劉社的村長、主任、宗親,非常熱情接待,並細談有三小時,其中二位兄弟德高望重(兄78、弟70),兄是龍海縣縣誌的負責人,所以對歷史淵源博古通今,他提供「內劉」家族譜,全部由我複印帶回,以及彰化劉氏的資料也給我複印帶回,並告訴我海澄內劉的祖先,是從福建甫田涵江分居來的,涵江的劉氏祖墓在安溪,他們去年才去祭祖,而涵江的祖先是從江蘇徐州彭城來的,是劉備傳下來的。當天晚上,村的主任劉蘇邊來看我,暢談一番,並留我住下來招待高級套房。第二天早上6點我又到村里錄影,村有「真君庵」是供奉劉備兒子阿斗的第五兒子,香火旺盛,每年農曆五月五日進香,台灣彰化劉氏宗親今年五日節將組團前往,岡山劉氏也將去人,第二天早上7點,村里派車送我到龍海市,乘車回角美鎮。
我回角美鎮後,又租車趕去拜訪錦宅社(今錦宅村),想了解一下錦緊公是否與錦宅村有何因緣?因文圃山及塘源社都在錦宅村境內,但收穫不大,於是我又趕去塘源社找83歲的劉文盤,帶我去文圃山找錦緊公祖墓,結果如下:
1. 唐源的唐是塘,沒有瀧,瀧可能是代表瀧溪。
2. 文圃山有大文圃山及小文圃山。善祠公廟是在大文圃山下的小文圃山上,廟已在40年前被軍隊挖去建設軍營,今還留存有廟旁大樹,廟的地址上今已蓋二層磚房,新的善祠公廟已建好三年,是善祠公乩童顯靈要建的。
3. 據劉文盤細說,相傳原善祠公廟邊有一座古墓,這人當過縣官,墓有三墓,廟旁者葬身,附近另有二墓一葬帽、一葬鞋,三墓均被挖掉了。
4. 另一線索,充龍社住祖厝的宗親親自進入軍營調查,所有墓碑給軍營拿去建築豬舍舖在地上,字朝上,豬舍有二排,在三年前所有墓碑上面全部打上一層水泥,故無法辦認。於是我又趕回充龍社。
我回到充龍社後,葉延義賢親人提供給我一盒充龍社去年聯合進香的錄影帶,提供一片在海澄發現的小墓誌碑,內有記載泉州府同安縣積善里十九都白崑陽保鄉……,兄弟四人世居充龍社……。我馬上請葉賢親當場拓印給我帶回,由此證明積善里十九都充龍社無誤,而白崑堡是否應改為白崑陽保鄉?而充龍社與海澄內劉是否確實有淵源?據內劉長者說,凡與海澄內劉有淵源的,有寫海澄的、有寫澎城的、有寫龍山的、而充龍社的保生大帝有二尊,一姓劉、一姓葉,宮名為龍山宮,據說龍山宮旁有一特大石碑,記載龍山宮最初由二姓劉建設的,最近幾年這大石碑被破成四條大石板用掉了。
葉延義賢親托咱們代為查訪一下,湖內鄉的葉厝村有一充龍街,是否葉厝村的葉姓祖籍也是充龍社,如果是的話,他委託代一封邀請函,給葉氏宗親會,邀請他們回充龍社尋根祀祖。
我去漳州乘長途車,第二天早上到達深圳,到香港機場辦理登機手續時,考慮到錄影機放在行李袋內托運不太安全,於是從行李袋內取出放在櫃台下要隨身帶,那時剛好行李輸送帶故障,櫃檯人員叫我將行李拿到另一條輸送帶上去,完事後,我匆匆忙忙提著密碼箱就去驗證登機,到了飛機起飛後,才想起錄影機放在櫃台前忘了拿。下機後即到中華航空公司行李查尋組,去電香港查尋,今香港回電沒查到,內有一盤120分鐘尋訪錄影帶及一盤錄音帶,其他錄影帶、錄影機充電機、充電池、錄音機、錄音帶、照片等都有帶回,這台錄影機我願意賠償(錄影機由編修委員會提供)。
總結:
1. 據劉文盤口述,古時候塘源有二人是外地姓劉的,到本地來謀生,一人祖先是吹鼓吹的、一人祖先是理髮的,究竟錦緊公是否就是就是塘源本社的人?而塘源祖先究竟是海澄那一系的?這事我已將台灣方面的資料全部複印給海澄方面,他們研究後,會與咱們聯繫,他們亦留有電話。
2. 海澄提供的全部族譜及彰化的族譜中,詳細對照一下有助於我們編修族譜的參考。
3. 充龍社劉氏祖先遺留下來的唯一紀念物品,為兩只存放族譜的木箱,希望能帶回台灣來存放族譜做紀念。
4. 將充龍社唯一的祖厝(原有三棟,賣掉二棟),整修一下,從新設立祖先神主,以利帶帶孫孫慎終追遠,祖厝的房地產證也有複印回來做參考。
5. 現有充龍社劉姓子孫,人口約60多人,他們已提供資料給我帶回來,盼望能為他們列入重新編修的族譜內。
6. 族譜邊修完成後,盼能組團到大陸旅遊,觀光祀祖。
後輩才粗學淺,能力有限,提供資料恐有誤,只能作為參考。
愚 後 輩 劉 平 得 頓 首
中華民國八十九年三月十五日
以上同安充龍劉氏相關資料摘自高雄縣劉姓二正公系「劉氏族譜」

劉氏登魁公派下親族會  劉明富  提供

網址:www.ldk.org.tw,最佳瀏灠解析度:800*600以上 ,台灣劉氏登魁公派下親族會版權所有。

 

關於我們

古墓 宗祠 宗祠 會務 資料 相關網站 留言 資料 宗祠 古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