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世官志
報章導讀
尋根之旅A1
劉氏總譜

第9屆劉邦文化節
韓國江陵劉氏祭祖
劉氏源流
彭城置郡沿革
芝山衍派
劉氏昭穆
劉氏入閩
劉氏大漢堂各派
三祖遺訓
芝山衍派世系表
芝山派後裔分佈
劉氏著名堂號
劉氏郡望介紹
各地開基祖
西港鄉村落介紹
學甲鎮歷史
台灣多元歷史輯
台灣舊地名
閩台堂號趣聞多
南靖版寮劉氏
海澄劉氏
同安充龍劉氏
劉唐杜侯范金氏
劉姓皇帝震撼版
劉 、留 姓 氏
豐縣漢皇祖陵祭文
由族譜來尋根
祖籍姓氏民俗
姓氏堂號對照

本站引用或轉貼 轉載文章 圖片等等 非營利純屬參考 如有侵權 請來信告知 自當快速撤下 非常感謝。
相關資料:

祖籍、姓氏、民俗

林衡道

    連雅堂著「臺灣通史」載:「臺灣之人,中國之人也,而又閩、粵之族也。」蓋臺灣世居住民,大多來自閩南與粵東,亦有少數自浙江、江西等其他省份移徙而來,若再溯其遠祖,則皆來自中原︱中華民族發祥地之黃河流域。

      廬墓 不 忘 遠 祖 郡 望 祖 籍

    臺灣世居住民,世世銘刻其祖籍於神主或墓碑之上,以示懷念故土。茲將臺灣地區神主上、墓碑上常見的祖籍名稱列陳如下:  

一、 晉江、惠安、南安、同安、、安溪(以上皆屬於福建省泉州府)。
二、 龍溪、詔安、平和、、漳浦、南靖、長泰、海澄(以上皆屬於福建省漳州府)。
三、 蒲田、仙遊(以上皆屬於福建省興化府)。
四、 永定(屬於福建省汀州府)。
五、 海豐、陸豐、歸善、博羅、長寧、永安、龍川、河源、和平(以上皆屬於廣東省惠州府)。
六、 潮陽、海陽、揭陽、豐順、大埔、饒平、惠來、普寧(以上皆屬於廣東省潮州府)。
七、 鎮平、平遠、興寧、長樂(以上皆屬於廣東省嘉應州府)。

臺灣世居住民,至日據時期扔銘刻郡望於正廳門上、或書於正廳桶燈上,亦有人刻於神主或墓碑之上,以示不忘其遠祖來自中原。郡望又稱地望亦有人稱之為郡望堂號,簡稱之為郡號,係指古代各姓氏祖先發祥或居住地之郡名。日據時期,台灣住民未曾忘懷祖國,從而堅持我國傳統之倫理道德,促成家族、宗族之親睦、團結,實屬難能可貴,其間實大有賴郡望之維繫。茲根據楊緒賢著「臺灣區姓氏堂號考」一書,將臺灣地區十大姓氏之郡望列陳如下:

    陳氏︱穎川、汝南、下邳、廣陵、東海、河南。

    林氏︱西河、南安。

    黃氏︱江夏、櫟陽、安定、房陵、漢東、上谷、譙郡。

    張氏︱清河、南陽、吳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陽、犍為、沛國、梁國、中山、汲郡、河內、高平。

    李氏︱隴西。

    王氏︱太原、琅邪、北海、陳留、東海、高平、京兆、天水、東平、新蔡、新野、山陽、中山、章武、東萊、河東、金城、廣漢、長沙、堂邑、河南。

    吳氏︱延陵、渤海、濮陽

    劉氏︱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密、竟陵、長沙、河南。

    蔡氏︱濟陽。

    楊氏︱弘農、天水。

 

地 名 多 冠 以 祖 籍 姓 氏

    臺灣地名中,冠以祖籍者為數甚多,不勝一一列舉,其用意亦在於希冀永久紀念其祖籍,不忘其所來自。茲將此種地名之較為重要者若干列陳如下:

一一、  基隆市和平島留有福州厝之地名。

二二、  臺北縣淡水鎮留有興化店之地名。

三三、  新竹縣竹北鄉留有泉州厝、同安厝等地名。

四四、  臺中市留有潮陽莊、同安厝、惠來厝、永定厝、江西厝等地名。

五五、  彰化縣伸港鄉留有泉州厝之地名;員林鎮有饒平厝之地名;和美鎮有詔安厝之地名;芬園鄉有同安厝之地名。

六六、  雲林縣斗六市留有海豐崙之地名;虎尾鎮有平和厝、惠來厝等地名;二崙鄉亦有惠來厝之地名;斗六市有南靖厝之地名;西螺鎮有饒平厝之地名。

七七、  南投縣南投市留有漳浦寮之地名。

八八、  嘉義縣水上鄉留有南靖厝之地名;中埔鄉有興化店之地名。

九九、  臺南縣後壁鄉留有安溪寮之地名;佳里鎮留有同安寮之地名。

十十、  高雄縣仁武鄉留有漳浦寮之地名;大樹鄉留有興化店之地名;梓官鄉同安厝之地名。

十十一、       屏東縣潮州鎮留有潮州莊之地名;里港鄉亦有潮州莊之地名。

十十二、       宜蘭縣員山鄉留有鎮平莊之地名。

上列之地名,皆為「臺灣之人,中國之人也。」的最有力證據,即在日據時期大多尚能勉強保存無恙,而至光復以後,由於一時無知,竟先後將其擅改為毫無歷史意義的里名、路名,而自毀史蹟,於是意義深長的地名證據,從此逐漸將歸消滅此乃一件憾事。臺灣地名中,冠以住民之姓氏者,為數不少,其命名用意亦在於念念不忘其所來自,並強調慎終追遠之意義。茲列舉此種冠姓地名之若干事例如下:

一一、  臺北市有朱厝崙之地名。

二二、  臺北縣淡水鎮有許厝之地名。

三三、  桃園縣新屋鄉有宋室之地名;龍潭鄉有王室之地名。

四四、  臺中縣清水鎮有楊厝寮之地名。

五五、  臺中市有何厝莊、林厝莊、陳平、邱厝莊、劉厝莊、賴厝廍、朱厝、江厝等地名。

六六、  彰化縣埔心鄉有羅厝之地名;鹿港鎮有顏厝莊之地名;花壇鄉有劉厝莊之地名。

七七、  雲林縣西螺鎮有吳厝之地名;四湖鄉有林厝寮之地名;麥寮鄉有施厝寮之地名。

八八、  嘉義縣民雄鄉有陳厝莊之地名;溪口鄉有游厝莊之地名。

九九、  臺南市有洪厝埕、陳厝巷、鄭仔寮等地名。

十十、  臺南縣歸仁鄉有楊厝莊之地名;善化鎮有胡厝寮之地名;鹽水鎮有孫厝寮、劉厝宅之地名;麻豆鎮有陳厝寮之地名;西港鄉有劉厝村之地名。

十十一、       高雄縣湖內鄉有葉厝甲、劉家村(劉厝)之地名。

十十二、       屏東縣屏東市有劉厝莊之地名;潮州鎮亦有劉厝莊之地名。

 

臺 灣 寺 廟 供 奉 神 明 來 自 故 鄉

臺灣寺廟的神明,除供奉全國神名外,供奉祖籍鄉土神之風特為尤盛,其原因實起於移民眷念不忘大陸家鄉之情懷。茲舉其若干事例如下:

一一、  泉州府屬各縣人,一概都供奉廣澤尊王為其守護神。尊王又稱郭聖王

二二、  泉屬晉江、南安、惠安三縣人,俗稱三邑人,,向來信仰晉江安海龍山寺之觀音佛祖。是故,三邑人入墾之地,如臺南、臺北、鹿港、淡水,皆建立龍山寺,為其信仰及社會生活之中心。

三三、  泉屬同安縣人,供奉保生大帝、霞海城隍等神。

四四、  泉屬安溪縣人,以及永春州人,供奉清水祖師,其一部份人供奉保儀大夫和保儀尊王。

五五、  漳州府屬各縣人,供奉開漳聖王、廣惠尊王者為最多,供奉敵天大帝、感天大帝、蔭林山祖師者,亦不乏其人。

六六、  汀州府屬永定等縣人,一概都供奉定光古佛。

七七、  潮惠兩府屬以及嘉應州屬各縣人,則大多供奉三山國王。

八八、  閩南、粵東無論任何府屬的人,一概都供奉並熱烈信仰天上聖母,習以為常。按天上聖母,俗稱媽祖,是為我國南方沿海住民所信仰之航海守護神。昔日閩南、粵東移民過海渡臺,人人皆向此神祈求海上之平安,至如願以償安然到達臺灣後,競相建廟加以奉祀。是故,此神之信仰在台灣特盛,其影響力亦最為廣大。

    昔日臺灣,住民常與閩粵祖籍保持緊密的聯繫,人人相競以返回祖籍購置房地、修繕祖墳、創建祠堂為念,死後亦以歸葬祖籍為榮。神像與祖籍的緊密關係亦復如此。例如:從前北港朝天宮的媽祖,其神像每年必到福建湄洲總廟割香,稱為「轉外家」,猶謂已嫁之女返回娘家。又如:學甲慈濟宮的保生大帝,亦常返回福建同安白礁的總廟割香,稱為「白礁」。國共對立時,返回白礁無由。可是,慈濟宮每年仍在學甲將軍港岸上,定期舉行象徵性之「白礁」典禮,以示永久不忘祖籍。臺灣的古老神像,大多都有它的祖籍,一如人之皆有祖籍。各地神廟中所供奉媽祖像,由湄洲迎請而來者,稱為「湄洲媽」,由同安迎請而來者,稱為「銀同媽」,由晉江請來者,稱為「溫陵媽」。銀同乃是同安之美稱,溫陵則是晉江之美稱,餘可由此類推。在臺灣,不特神像有其祖籍,甚至於連廟宇往往也在門上標明其祖籍之所在。例如:彰化市的慶安宮,係由同安人創建,其門上乃額曰:「銀同邑廟」。彰化市的元清觀係由晉江人創建,其門上則額曰:「溫陵福地」。由此觀之,臺灣與大陸文化上確是牢而不可分的一體。

 

      風 俗 習 慣 都 與 大 陸 相 同

    就風俗習慣而言,除已述之寺廟神明信仰外,臺灣世居住民之婚俗、葬俗、歲時節俗等等,無一不與其祖籍乃至全國各地大體相同。茲略舉其相同之情形,而來證明臺灣與大陸祖籍之一體關係。

    我國古時婚禮,分為:納采問名納吉納幣請期親迎之六個階段。後世漸趨簡略,至清季併而為:議婚定婚送日子親迎之四個階段。臺灣世居住民亦沿用之。我國葬俗自古變遷極少,臺灣世居住民所沿用之喪葬儀禮,大多取範於閩南一帶,是故大體和內地一樣,其處置之順序分為:臨終入殮居喪埋葬等四大階段。唯臺灣北部尚有洗骨改葬之俗。凡親屬去世土葬後,經五年七年,其屍已化,乃擇吉開墳,用酒洗骨,曝乾後,用絲線連結,裝入高約二尺,直徑約一尺之圓形陶罐,俗稱「金斗」或「黃金甕」。再由地理師卜地,擇吉安葬,而此項儀禮,通常在清明前後十日間行之。這習俗的發生,實起源於早期移民拾先人遺骨改葬於祖籍之習慣,亦足以證明臺灣與大陸關係之極為密切,前者與後者,根本是不可分的一體。

    我國傳統的歲時節俗,有一特質,就是富有祖先崇拜的意義。國人本於原始宗教心理和儒家的家族觀念,孝道思想,而產生慎終追遠的情懷,和祖先崇拜的行為。這種行為,在歲時節俗中,幾乎每一個節令都有虔敬的表現。臺灣和大陸各地完全一樣,一年從元旦開始,接著有正月十五日之元宵、三月之清明,五月初五之端午、七月之盂蘭盆會、七月初七之七夕、八月十五之中秋、九月初九日之重陽、太陽經過冬至點的一日之冬節、十二月廿四日之送神、十二月末日之除夕等十餘節令。每逢這些節令,家家祭祀祖先,藉此表示一點報本反始的心意。臺灣世居住民,在其家中的祖廳,除供奉祖先神位外,大多一併供奉從其祖籍攜帶而來的小型神像,如媽祖、廣澤尊王、太子元帥、各姓王爺、南靖關帝之類,藉以紀念其所來自。臺灣常有「拜媽祖,懷故國」的話,這也說明臺灣住民之信仰媽祖,還蘊蓄著愛國思想,這也是難能可貴的。次於媽祖,在泉州移民間香火極盛的,如廣澤尊王,亦與臺灣住民的懷念祖籍有重大的關聯。昔日泉州人渡海來時,以尊王神像裝於小木匣內,攜之為守護神。臺灣每逢節令,家家除禮拜祖先外,又大事祭祀供奉於家中的媽祖或廣澤尊王。此種敬神的心理活動,亦屬我國傳統的美風良俗。臺灣世居住民的風俗習慣,基本上與大陸各地實在沒有什麼差異。

    臺灣是中華民族艱難開墾的寶島,為閩粵各省移民所至之地,登陸後,先建廟宇,帶來拜天公敬祖公的傳統信仰,歷久彌篤。數百年間也蒙老祖孚祐,渡過幾次災難。臺灣同胞們敬拜的神,多為黃帝的子孫:如三官大帝(亦稱三界公,天官堯帝,地官舜帝,水官禹帝),媽祖(姓林,北宋,福建莆田人),保生大帝(姓吳,福建名醫),關帝(姓關,西蜀大將),呂仙祖(姓呂,名嵒,字洞賓,唐朝舉人),其他將軍、元帥、老爺、祖師等,多為延平郡王之大將,也就是民族英雄,清水祖師(陳照應是文天祥的大將),但臺灣同胞所拜的主神實為黃帝,因大家所用供香的天公爐,即代表黃帝在荊山下所鑄之鼎,(我祖采首山銅,鑄鼎荊山下,由天上降下一條大龍,我祖上騎昇天,故鼎者神器),拜爐即拜黃帝。滿清初期,壓制人民思想,不准拜黃帝,民眾改稱天公。實在說,拜天公即拜黃帝。本省地處海疆,不幸被荷蘭竊據三十餘年,又割讓日本五十年,在此八十餘年的歲月裡,我同胞仍遵守老祖聖訓,始得到今日的繁榮快樂。在我國歷史中,更有一證明,凡能繼承老祖文化者,其朝代昌隆,反之,則短暫。周朝文化最盛,亙八百七十餘年,秦朝統一六國,不無建設,惜焚書坑儒,僅十五年而亡,可為殷鑑。

 

 

 

網址:www.ldk.org.tw,最佳瀏灠解析度:800*600以上 ,台灣劉氏登魁公派下親族會版權所有。

 

關於我們

古墓 宗祠 宗祠 會務 資料 相關網站 留言 資料 宗祠 古墓